2020奥运会

新浪记者眼中的东京奥运:糟糕的交通 点赞的厕所

新浪体育讯

关注

深度| 新浪体育 #东京奥运

现在是东京时间下午15时15分,我坐在东京新国立竞技场的媒体中心,继续写我的《东京观察》。

吐槽了很多东京的办赛问题后,今天和国内办赛模式进行比较,说说东京奥运会安排得好的地方。

北京-崇礼和张家口半年后就将举办冬奥会,所以这种比较,也许会对北京如何办好比赛媒体服务,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。

01 疫情下糟糕的交通

2020年东京奥运会媒体服务如果要选一个最糟糕的选项的话,我认为是媒体巴士的线路设计。

2012年和2016年的媒体中心都是和媒体巴士总站相连的,下了车,过安检就直接能进媒体中心。

里约的大多数赛场都在一个互相间隔很近的奥林匹克赛场区内,所以记者其实到了媒体中心后,很快就可以在很近的场馆之间转场,消耗要少得多。

伦敦奥运会时,记者是住在比较远的切尔西,需要走15分钟的路到地铁站,先坐地铁到国王十字火车站,转火车再到伦敦的媒体中心,从这里乘坐媒体巴士,再前往其他的场馆。

虽然很多赛场也距离比较远,但是主要的中国选手比赛场馆还是比较集中的,而且可以直接使用出租车和伦敦的地铁等公共交通,因此不算很困难。

东京奥运的媒体班车东京奥运的媒体班车  

而这次日本由于疫情的原因,导致了记者大量的无谓体能消耗。

东京奥运的媒体中心在东南部东京湾的一个半岛上,距离市区较远。

附近虽然有女排、网球、体操几个赛场,但是大巴车转来转去,到这几个赛场也要20分钟以上,很是麻烦。

东京在申办的时候,一再强调几乎所有的场馆都在80公里的范围内,这也被认为是东京办奥运的一大卖点。

没想到,疫情导致了很多的问题。

首先因为防疫气泡的要求,媒体不能像伦敦那样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前往赛场,而都要回到新闻中心附近的巴士总站乘车。

这极大地消耗了所有人的时间和精力。

一些记者住在新宿或者池袋,去只有几公里外的新国立竞技场,竟然要先乘坐大巴车到位于东部东京湾半岛上的媒体巴士总站,再翻回西边东京山手线上千驮谷的奥运主会场。

这相当于什么呢?做个类比,就像你住在西三环的公主坟,比赛场馆在北京西四环四季青桥,却要先去东南四环外的北工大倒车,横串整个北京城,再回到四季青桥,着实的折腾。

虽然东京奥组委在前14天给了所有记者14张、每张价值1万日元的打车劵,但是每次只能用一张,必须省着用,还不找零。

这根本不能满足媒体每天转场采访的需要。

每天在路上就要消耗2-3个小时,在炎热的天气下于车站等车,实在是累人。

此外,比起伦敦和里约,东京的新闻中心需要坐车到巴士总站,再等车过去。每天排队等车上下车多次,累得记者们晚上都疲惫不堪,拖着沉重设备的摄影记者尤其辛苦。

这个糟糕的设计尤其令人诟病。

东京和伦敦一样没有建设专属的媒体村,而是利用了当地的酒店系统。这也导致记者们住的相当分散,增加了媒体大巴车的接送困难。

笔者所住的江东区西葛西附近,有四家距离很近的媒体酒店,互相也就相距500米左右,但这几家酒店除了大量记者之外,还住着很多普通游客。

这种防疫气泡也就是说说,根本是形同虚设。

每次接送媒体,从外地调来的大巴车四家酒店都要去一次。

因为单行道多,不熟悉路的司机还经常走错,要在只有两车道的马路上掉头。空调冷风一吹,这简直要让人晕的吐出来。

每次在酒店附近接人转圈,就要花15-20分钟。

日本人还很轴,确定的路线就要走到底,不会改。所以每次到媒体中心和回酒店都要消耗大量的精力、体力和时间。

干了一半后,媒体记者们已经不太愿意再坐大巴车,普遍在上午前往赛场的时候,合伙拼车打车了。

7月31日,笔者通过了8月1日上午的巩立姣比赛预约,但是下午的比赛是高需求,需要申请票。

问题是笔者已经从驻地到了东京西部的主会场,中午为了申请个票还要回主新闻中心去拿?

和发票的说了半天,跟你说规则就是规则。

没办法,油腻中年就总是这样被性别歧视,电视台的小美女就能要到票。

笔者最终还是遵守了规则笔者最终还是遵守了规则  

气人!

叽哩哇啦地英语日语说了半天,对方最后竟然讹诈般地暗示说,“你有徽章么?”

“中国代表团的徽章现在可高价了,很少……”

我又不是中国代表团的成员,只好说:“那个,我都没有呢……”

所以8月1日只能早点来,蹲在体育场一天,上午巩立姣晚上苏炳添,不走了。

交通是一个赛事最重要的基础保证之一。

如何良好地设计路线,让人少走路,是体现办赛水平的重要衡量标准。

02 卫生和防疫

厕所是一个国家文明的标志之一。中国这几年掀起了整顿公共厕所的运动,收到了不错的效果。

现在很多公共厕所的管理水平和干净程度,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。

但是不客气地说,日本的公共厕所,比国内很多人的家庭私人厕所还要高级。

智能马桶智能马桶  

早在2015年来日本的时候,笔者就已经发现日本东京和大阪几乎实现了公共厕所智能化。也就是可冲洗的智能马桶,已经普及到了机场、车站、餐厅和商场等地。

所有的奥运赛场洗手间,也都是使用的智能马桶。

蹲便以前被称为和式厕所,而现在这种情况已经极为少见。

很多人认为公共场所用坐便不干净。国内高档点的酒店里的洗手间、飞机和高铁上会使用坐便,然后提供便圈纸。

日本则大部分是在坐便器的厕纸旁放一个消毒壶,里面是消毒液。可以用厕纸喷上消毒液后,擦拭马桶圈,非常干净方便。

就是在体操赛场的临时厕所里,也有相同的设计,相当人性化。

比起国内赛事中,很多场馆脏水遍地的厕所、以及拥挤在厕所里抽烟的人群,日本的体育场馆洗手间要干净整洁的多,给前来观赛的人群带来了好的服务享受。

笔者至今记得2012年伦敦新闻中心的厕所竟然没有新风系统,西方记者奶酪和啤酒混合的肚子里排泄物的味道,令人难忘。

最后的解决方法竟然是厕所里放一台电风扇加化合物香精去味,真是好笑。

当然,这次东京无观众办赛,也让洗手间没有承受那么高的负荷。

不过记者们使用的厕所和观众席的厕所是不一样的,数百名记者聚集的主会场洗手间也一样干净整洁。

来东京前,看到过北京冬奥会的床具卧具,都相当高档,完爆东京的纸板床。但是也要看到东京在卫生间的优势,我们尚需要很多的时间和力气去追赶。

此外,在防疫用品的设计上,东京有自己的特点。

东京奥运的防疫物品东京奥运的防疫物品  

比如到处都有的防疫消毒酒精、洗手池上必有的洗手液等等。只是因为疫情问题,洗手间里的干手机被停用了。

意外的是,在记者入场的证件卡芯片上,日本的设计比较落后。

2014年仁川亚运会的时候,韩国就实现了卡片不接触通过。国内如2017年的全运会,也是芯片非接触式过关。而日本还需要取下口罩,卡片贴近识别机才能确认人的身份。

每个人都要低头拿下口罩,接近机器。

这机器每天不知道被多少人对着哈气,增加了传染的可能。

此外,关于手机防疫APP的设计,和每天自己去吐口水核酸检测等等,这些安排和国内相比没有强制性,需要参会人员的自觉,显然并不能做到万无一失。

03 吃喝够用就好

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时候,当时媒体中心供应的媒体餐较为昂贵,被一些外媒记者诟病,引起了关注。

据说后来领导发声,增加品种,并且全部免费,压下去了批评。

相对于国外,国内的瓶装饮用水便宜得多,完全可以给与足量的供应。而伦敦、里约的媒体中心饮用水,远没有北京2008时让人满意。

伦敦的饮用水没有放在媒体中心里,都要去餐厅拿;里约则是供应并不充足,经常断顿。日本这次给与的饮用水供应相当充足,所有场馆都能得到。

除了普通的瓶装水外,各个场馆的媒体中心还有热咖啡和热水壶以及袋茶,都可以解渴提神。

8月1日大早上来到田径场,只一杯热咖啡,就让笔者可以在下午精神地睁大眼睛,写出这篇文章,确实很提神。

此外,东京奥运会还给现场没时间吃饭的记者在场馆提供了两种面包果腹。

一种是有4块豆沙面包的袋装品,而更受欢迎的,是叫做花生酱三明治的面包。

这种由“山崎制面包株式会社”生产的果子面包没有切片面包的外皮,只有内部柔软的“面包瓤”,里面的夹心分为花生酱和草莓酱两种。国内一些大城市的日式24小时便利店也有出售。

这样一份果酱或者花生酱面包可提供180卡路里热量。

此外,媒体角还有香蕉和明治的巧克力,可以临时顶一下饥饿感,每个场馆的供应量都相当大。

当然,因为每个场馆去的记者数量不同,有的场馆有富裕(比如体操),而有的场馆则不够吃(比如乒乓和田径)。

这其中,面包和香蕉是每天限量定时供应的,而巧克力则全天都有。

从这种安排看,日本给与媒体的饮食服务是足够而不浪费的,比起2015年的北京田径世锦赛的杂乱来,要强得多。

没必要给与记者太过奢华的餐饮,吃的太好了,反而会被一些西方别有用心的媒体胡乱读解。

但是记者们在忙碌中,也确实需要一定的合理餐饮,来支持他们不间断的工作。

在中国来说,给与中外记者袋装的、大概260-300克左右的不同种类的夹心面包、小袋的榨菜、普通瓶装水就好。

2013年韩国大邱田径世锦赛供应的是两片面包做成的三明治,里面的夹心是一点金枪鱼肉、蛋黄酱和一片生菜。

简单、合理、足够,这三点非常重要。

办大赛,吃和行,或者还包括住这些细节,是能够获得良好口碑的基础。

(获取更多精彩内容,关注新浪体育微信公众号:sports_sina)

点击可查看新浪体育公众号二维码

(周超 发自日本东京)

加载中...